新华网合肥8月5日电(汤阳 周雨濛)从2021年6月正式提出实施“全域科创”发展战略,到2024年3月开始聚力打造“全域科创2.0”……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整合科技、金融、信息、专业服务等要素,构建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全面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合肥市蜀山区。(资料图 蜀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从场所到场景:构建都市创新生态圈
在蜀山区老城区,一场“空间革命”正在进行,原本闲置的老厂房、旧楼宇经过改造,变身为现代化的科创载体。
近年来,随着“科里科气”系列科创驿站、“1986产业园”、肥西路28号、新智造产业园、新医学成果转化加速中心等一批科创载体在老城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批科技初创企业回归都市,嵌入社区。目前,蜀山区通过购、租、建等方式,已建成科创载体47万平方米。
此外,新智造产业园、人工智能大厦、环境经济产业园等一批高水平高能级的科创载体也即将建成投用。
“科大硅谷”蜀山园硅谷大厦。(资料图 科创集团供图)
“我们力争到2027年,科创载体总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实现‘创新源头在哪,载体就建到哪’的布局。”蜀山区政府副区长邓九安介绍。
除了载体保障,蜀山区还为新技术提供应用场景与试错机会。2022年底入驻“科大硅谷”蜀山园的安徽科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数十种气凝胶系列产品已经成功推向市场,在建筑保温、工业节能及新能源防火等领域得到应用。“我们从研发到非化工的中试都可以在蜀山区完成,这对科创企业来说非常重要。”该公司董事长张尚权说。
“研发在高校、转化在蜀山、应用在全国”,为此,蜀山区建立“企业需求库+高校成果库+政府项目库”对接机制,同时,借鉴安徽应用数学中心“数学+产业”模式,在重点产业园区设立了产业研究院。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大硅谷”蜀山园一家企业正在测试产品。(资料图 蜀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蜀山区聚力“校地协同”推动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乘着“科大硅谷”建设的东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走进蜀山区科创产业孵化平台,让技术、成果从“书架”走到“货架”。
毕业于中国科大,44岁再创业的安徽元硕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赵振利之所以选择落户蜀山,不仅是因为这里创新创业氛围浓厚,而且站在与母校一路之隔的办公室里,9年求学生涯的校园也能够尽收眼底。“2024年2月,我们落户‘科大硅谷’蜀山园,团队基于太赫兹/毫米波成像技术,自主研发出了第一台脊柱侧弯检测仪,以及一款智能医疗产品脊柱侧弯初筛及临床应用管理软件,并应用于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赵振利说。
智地感知(合肥)科技有限公司的成长故事也颇具代表性。公司创始人张强教授团队研发的光纤地震仪,在蜀山区提供的场地上完成测试后,迅速打开市场。“从3人团队发展到33人,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离不开蜀山区的全方位支持。”张强说。
高校“赋权改革”,让科研人员带着专利创业,蜀山区也深谙“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道理,建立“为科学家节约一小时”服务机制,实现实验室与产业园区的无缝衔接;打造“十分钟创新圈”,让创新要素触手可及;通过母基金及“全球合伙人”机制,为转型企业提供快速决策的资本服务......“全域科创”的生态为科学家们提供了转型契机。
从量变到质变:创新能级持续跃升
“科大硅谷”蜀山园人工智能大厦。(资料图 蜀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蜀山区的科创版图上,创新链条清晰可见:以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为创新源,以“科大硅谷”蜀山园等为转化平台,以母基金和种子基金为金融支撑,形成了“三链融合”体系。
一栋科创载体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就是一个产业链,吸引着投资机构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慕名而来,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产业引擎,量的积累带来了质的飞跃。
数据显示,“科大硅谷”蜀山园招引的科创企业从2023年底的143家快速增长至280家,引进院士团队9家,科大硅谷全球合伙人12家;目前,蜀山区高新技术企业达94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52家。创新综合指数连续两年位居安徽省区级第一。
更可喜的是创新能级的提升。国科星通攻克“单北斗独立解算”技术;元硕太赫兹将安检技术跨界应用于医疗领域;一批企业在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领域崭露头角。
“我们不只是追求数量增长,更要培育创新生态。” 合肥蜀山科技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良才表示,通过构建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新格局,蜀山区正在形成“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
站在新起点,蜀山区也锚定更高目标。合肥市蜀山区委书记杨森表示,下一步,蜀山区将积极抢抓滨湖科学城建设机遇,加快建设“科大硅谷”蜀山园,让“全域科创2.0”进一步做深做实,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同时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依托,深入推动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建设开放型创新生态,为蜀山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更强动能,聚力打造长三角创新高地。(参与报道:李欣悦)